山西省原平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员、原平市青年街示范小学校编辑部主任贾硕秋反映: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,如何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,提升留守、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尊严,是关乎千万农民福祉的重大民生课题。山西省原平市神山二村以“一餐热饭”为切入口,积极探索并成功实践农村互助养老食堂模式,将“民生工程”真正做到了群众心坎上。这一实践,源于村干部冬天参与农村事宴时目睹村民户外食用冷饭的心酸场景,由此萌发建设“合适理事会”(即大食堂)的朴素愿望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它不仅是解决老人“吃饭难”的物理空间,更是构建乡村守望相助精神共同体的关键纽带,为破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困局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“原平样本”。
神山二村的农村大食堂,绝非简单照搬既有模式,而是在汲取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本土化创新与精细化管理:
一、 精准定位服务对象,动态调整覆盖范围。初期聚焦80岁以上高龄老人,实践中发现需求界定与实际困难存在错位。村委会迅速响应,将服务对象科学下延至70岁并收费试运行,最终确定为覆盖所有60周岁以上、户籍在本村的独居、空巢、无人照看老人(含外嫁但户籍未迁女性)。这种基于实际反馈的动态调整,确保了资源精准投向最需要群体。
二、创新运营机制,确保可持续与公平性。“积分+村卡”智慧管理: 实行一卡制管理,融合身份识别与消费积分功能。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通过参与食堂保洁、帮厨等志愿服务获取积分,直接抵扣餐费(如打扫卫生可抵饭钱),有效激发社区内生动力,实现“助人自助”。 多元资金保障体系: 构建“社会捐一点(村民踊跃捐助米、面、菜等实物或现金)、政府出一点(争取民政等项目补贴)、子女贴一点(明确子女赡养责任)、村委会兜底补一点(年度预算安排约2-3万元)”的可持续资金池。这种模式既强调社会责任共担,又明确村集体“最后守护者”角色,极大增强了运营韧性。
三、 严守安全底线,升级健康管理模式。深刻汲取外地“互助轮值做饭”可能引发群体性传染病的风险,果断摒弃该模式。确立“固定厨师+严格健康管控”核心原则:必须雇佣本村了解且有意愿服务者担任厨师,确保责任心与稳定性。强制要求厨师办理健康证并定期体检,操作全程规范佩戴发套、口罩。 食材采购、加工、留样等环节建立可追溯制度。此举将安全风险从源头上降至最低。
四、 灵活供餐策略,契合农村生活实际。 充分考虑农村老人生活习惯与季节特点,实行弹性供餐制:旺季(五一至国庆)提供午餐(3元,一热一冷菜+主食管饱)和晚餐(2元,主要消化午餐余量)。淡季(国庆后)仅提供午餐。既满足基本营养需求,又避免浪费,控制运营成本。
五、党建引领与外部赋能。项目自2024年7月动工至10月竣工,高效推进离不开原平市委冯小宁书记、组织部梁利军部长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指导。市民政局牵头组织赴河南等地考察学习,为模式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建成后,该点已成为原平市乡村养老服务的示范窗口,吸引多批次兄弟村镇干部参观调研。
神山二村大食堂虽运行时间不长,但其“温度”与“秩序”已赢得广泛认可。村民支持度高:村民不仅积极办理就餐卡(已超70张),更以捐赠粮油蔬菜等实际行动表达支持,体现了深厚的社区认同。老人获得感增强: 目前稳定就餐老人30余位,热乎、卫生、实惠的饭菜切实解决了他们的“吃饭愁”,尤其为独居、空巢老人提供了日常聚集交流的温暖空间。治理效能提升: 村“两委”通过办好食堂凝聚了民心,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与服务能力,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抓手。示范效应初显:其安全、可持续、可复制的模式框架,已引起原平市及上级部门关注,为更大范围推广提供了实践基础。
面临的挑战与优化建议:
一、提升就餐率与覆盖面。当前常住60岁以上老人约300人,稳定就餐仅30余人,办卡70余人,实际转化率有较大提升空间。建议:加强针对性宣传动员,尤其是对行动尚可但对食堂认知不足的老人;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(可由低龄健康老人或志愿者以积分形式承担),扩大服务半径。
二、增强长期资金保障能力。“村委兜底补一点”当前数额虽不大(年约2-3万),但长期看需未雨绸缪。建议:推动将此类成功试点纳入省市级“农村养老服务体系”重点支持项目,争取更稳定、制度化的运营补贴;探索与本地爱心企业建立长效捐助机制;在村集体经济收益中设立养老专项基金。
三、 深化健康管理与服务内涵。在确保食品安全基础上,可探索:定期组织就餐老人基础健康监测(如血压测量);与乡镇卫生院建立联动,提供基本健康咨询或讲座;在食堂空间内适度融入文化娱乐、心理慰藉等“精神养老”元素,提升综合服务能力。
四、强化模式总结与推广。 建议由原平市民政部门牵头,系统总结神山二村在对象界定、安全运营、资金筹措、积分激励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规范与制度文本,形成可复制的“标准化+”操作指南。利用市级现场会、媒体报道等方式加大宣传,鼓励条件相似的村庄因地制宜借鉴推广。